营销号,网络热词,意为主要以流量或利益为目的(免费和分享不是主要目的)开展的写稿创作发布的自媒体。网络营销号作为网络信息的制造和散布者,是网络舆论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,但有的故意把自己打扮成机构媒体,却没有新闻媒体应有的资质与担当,而是以营利作为主要目的,以流量分成为主要手段,成为网络诽谤、谣言等的重要策源地或推手,损害了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

—— 百度百科

“流量至上” 主义 —— 营销号,当代的 “精神污染”

我们所处的无疑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,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空前丰富。但是,当你打开电子产品,连接到互联网,刷一刷短视频,各种营销号推送就能映入眼帘。它们总爱打着 “震惊”“必看”“深度好文” 等种种精心设计的旗号,使用 “极富表现力” 的标题、煽动性的语言 —— 甚至是谣言、碎片化和大众化的消息,以便在网络上快速传播,吸引更多访客眼球,牟取暴利

营销号的博主们总能用极其廉价的情绪价值,收割一波又一波流量,进而被 “算法” 选中,让访客在不知不觉间陷入难以挣脱的信息茧房,进而信以为真。这样,无数访客也在碎片化的事件中,沦为营销号博主利益的一环。

若要把营销号说得再难听些,那它就是当代的 “精神污染”。它们污染了互联网正常的和谐的生态,在潜移默化中、不知不觉间腐蚀了网民的思考能力,破坏了正常的网络秩序,将互联网上的最后一片净土推向浮躁和浅尝辄止的深渊。

打个比方讲,营销号博主好像炼金术士,将简单的焦虑、愤怒等情绪精装为一条条短视频、提炼为流量、转化为金钱。营销号博主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弱点,因而变成了耸人听闻的标题党,学会了用断章取义的方式制造话题,亦或者用低廉的情绪价值煽动各方势力的对立。对于他们而言,事实与视频有哪有半毛钱关系?对收割流量、赚大钱又有何干?相反地,低质量、容易引起 “讨论”“争议”,乃至 “被批判” 的内容,才能带来点击。

在算法推荐的加持下,这些低质量视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力,深刻迷惑着、毒害着一批又一批不明所以的访客,像病毒一样在网民集体中传播,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在这个恶性循环中,真实的信息被扭曲,理性的声音被淹没,互联网空间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浅薄。它们创造的是文化吗?不,并不是,只是虚无罢了。它们传播的是知识吗?不,并不是,只是噪音罢了。

营销号博主之罪: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骗局

俗话讲 “造谣一张嘴,辟谣跑断腿”,营销号博主们何尝不知道辟谣的辛苦?反其道而行之的原因,无外乎是金钱的诱惑。

一个带有 "震惊" 字眼的标题,点击率会比普通标题高出数倍;一段高度情绪化的文字,转发量会是理性分析的好几倍。于是,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制造 “爆点”“热点”,哪怕这些内容毫无营养,甚至充满误导。他们用华美的技巧掩盖内容的空洞,用煽动的语言掩盖事实的缺失。

他们不在乎真相,只在乎流量;不在乎价值,只在乎利益。这种扭曲的价值观,正在将互联网变成一个巨大的 "信息垃圾场"。

更可怕的是,营销号的内容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化流程。从选题策划到内容制作,从标题优化到传播推广,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,其唯一目的就是最大化流量。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,使得营销号的内容越来越同质化,甚至是越来越低俗化。它们像流水线上的产品,毫无个性,毫无深度,换个人脸就是自己的作品,唯一的价值就是吸引眼球到自己的帐号下。这种内容生产模式,正一步步挤占、摧毁着原创高质量内容的生存空间。因此,在一部分平台的评论区里能见到 “良作无人” 的评论。

以下举个例子,对事不对人,请忽略人名。请看:

图:视频号上,某学习区博主的视频

图:视频号上,某学习区博主的视频

乍一看封面,一个长得像老师的人坐在桌前,说 “一个口诀秒杀几何大题”。好棒棒啊,赶紧进去看看!

后面一句话:“教你一个口诀,秒杀初中数学所有几何大题。如果你划走,就容易丢失这 20 分。”

此时,已经过去了 7 秒钟,而整个视频只有 20 秒。

接下来,他终于说了些有用的,即:“见等腰连中点,三线合一立马现;见中垂连两端,线段相等,把线连;角平分,加平行,等腰三角形出现;两定移动做对称,线段和是最小值。”

我作为一名初三学生,看到这顿时忍俊不禁:哪个学校的老师不教这个?这不基础知识点吗?

一个短视频,有近一半的内容是煽动,另一半是一些基础知识点。不是低质量是啥?

再看评论区,画风是这样的:

图:作者的发言

图:作者的发言

显然又是卖课。大多数人都是不明所以却一心为了孩子好的家长朋友们。

图:家长朋友的发言

图:家长朋友的发言

当然,也有少部分 “人间清醒”:

图:人间清醒

图:人间清醒

所以我说,营销号毒害之大,这次毒的就是家长朋友们。

信息茧房之罪:社会的认知分裂

"信息茧房" 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,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 “茧房” 中的现象。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,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,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。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,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和有效。

—— 百度百科

营销号们通过精准的算法推送,将访客们困在信息茧房中。它们迎合用户的偏见,强化固有的认知,制造虚假的共识。在这个封闭的信息环境中,网民们失去了接触多元观点的机会,思维变得日益狭隘和偏激,戾气加重。这种信息投喂硬塞模式不仅剥夺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,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。一些营销号为了流量,刻意制造对立,煽动情绪,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、标签化,亦或者是把简单的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复杂化,让人触目惊心。

信息茧房的形成,不仅让个体的认知变得狭隘,更让整个社会的共识变得脆弱。不难设想,在营销号们的推波助澜下,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日益加剧,理性对话的空间被不断压缩。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偏见的信息,而对不同观点充满敌意。长此以往,就会导致认知分裂。营销号们在这个过程中,扮演了推波助澜、添油加醋的角色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信息茧房正在塑造一种新的 "数字霸权"。那些掌握流量密码的营销号,以及 “被算法选中的人”,正在通过算法操控公众的注意力,进而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判断。它们像一群隐形的操纵者,通过精心设计的内容,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。这种 "数字霸权" 不仅威胁到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,更威胁到整个社会正常的舆论走向。当人们的认知都被营销号操控,社会的公共讨论就将失去理性基础。

网络净土保卫战

面对营销号的泛滥,我们需要且应当重建互联网内容的生态。这场网络净土保卫战,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。

营销号作者必须摒弃 "流量至上" 的短视思维,积极转型,以弘扬正能量、主旋律代替制造焦虑。平台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,优化算法推荐机制,建立综合内容质量评价体系,给予优质内容更多的曝光机会。

广大的网民务必也要提高媒介素养,学会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,促进沟通,完善自我;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,让谣言止于智者,拒绝被营销号牵着鼻子走。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,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。教育机构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,培养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、辩证性思维。

互联网不应该成为营销号的狂欢场、优质内容的乱葬岗,而应该是一个理性、多元、真实、有价值的信息空间。只有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打破营销号制造的 "信息茧房",重建健康的互联网内容生态,合理、有序地参与正常的网络生活。

在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,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。让我们对营销号说 "不",同时拒绝成为流量的奴隶,守护互联网的理性和价值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。这场数字文明保卫战,不仅关乎互联网的未来,更关乎社会的未来。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理性、多元、真实有价值的互联网空间,为网络文明进步贡献力量!

参考文献

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类资源:

查重率低不了,只是不想查。

我算不算一个营销号呢?